包括最佳影片在内,《推拿》是六项金马大奖得主,不过本片的排片却多少有些可怜。即便是大城市的排片量也很低,很多中小城市是不是就直接没有排片了呢。并不想声讨院线经理多么势利,毕竟他们的义务就是赚钱,推广或扶持小众艺术电影是道德,而不是义务,这也本就不是他们该干的事。而该干事的人也基本都消失了,所以,只能这样了。
唯一遗憾的是,每个城市还都有那么一些想看这片的小众观众,却也因此失去了去影院看娄烨的机会。回头只能等下载,然后你说他们非法。怪他们咯。
《推拿》是一部有点实验味的影片,影像以及音效都有娄烨自己对电影的探索。这很难得,尤其对华语影片。电影根据毕飞宇的同名小说改编,关于一家盲人按摩院的盲人按摩师的故事,好大的一群人,有男有女,是个群像戏。这里有他们的恩怨、感情、爱与欲望。
开场就是一个有些冰冷的画外音,僵硬地复述着剧情,稍懂电影的都明白,这种讲剧情的画外音是最低级的叙事手段。不过,随着片名出现,那个画外音也一起读出娄烨电影,《推拿》……你才发现,原来是故意的。
于是,这个画外音首先的任务就是服务于盲人观众。用一种更官方的口音去读出他们看不到的部分。这时,你才能觉察到画外音的妙处,是那么用心良苦。同时,影片以这样的形式告诉健康观众,这不但是一部以盲人为主角的电影,更是一部拍给盲人的电影。你们这些健康人也要清楚,你们需要进入他们的世界了,盲人世界。这个很厉害,应该会有盲人专场吧,不知他们怎么看这部电影,是否真的无障碍观影(路阳不还专门拍过《盲人电影院》么)。
所以,在影像上,也努力在还愿盲人世界,当然,又不能完全还原(那就全黑了)。只能努力找到一个临界值,半盲的。这就依靠摄影与声音了。本片的摄影确实牛逼,拿到金马摄影奖实至名归。哦,对,柏林的摄影也是他拿的。曾剑跟娄烨是多年的老搭档,比如当年的“春晚”、李玉的《观音山》,都是他的摄影。如果熟悉这些电影的人,一定对他的摄影有所了解。好像他的手持,印象中《观音山》的时候就有人说自己被晃吐了。虽然我没这么觉得,但也算是一种观感吧。
《推拿》摄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虚焦,以及有光、无光世界的随性转换。尤其是小马后面那段戏,非常突出,又大胆,一定程度就是在炫技了。不过确实厉害,它在努力营造一个盲人(半盲)眼里、或心里的世界,是模糊的、光怪陆离的。以影像传递角色们的心境或是感受,观众则借影像媒介去感知盲人视界,虽然这带点实验味的影像未必所有人都能接受,但影片真的有试图去传递、表达这种感受,而且,确实有不少观众接受到了。
同时,这种过度的虚焦、特写与晃动,仍有一个固定的作用,那就是让观众的视线聚焦于角色本身。这也是娄烨电影一贯的风格,他的电影大多忽略周边环境,去关注角色本身,片中具体的人。包括这部《推拿》,很少有全景镜头交代场景或背景。晃晃悠悠的手持镜头,一上来就推到角色脸上,这是娄烨一贯的暧昧。他希望观众以这种方式去接近自己的角色,去关注他们的情绪,而忽视背景、环境等外在的东西。
其实娄烨的电影,无论拍什么,其实都是在拍个体,拍那些个体的情绪、他们的爱与欲,都是很私人的东西。哪怕他拍过《夏宫》,在我看,夏宫同样与政治无关,他关注的仍然是那些人,只不过他想关注的那些人恰好生活在那个时代罢了。而他在影像上的一些表达,就是虚化背景,让观众贴近角色。《推拿》同样如此,虽然是个盲人按摩院的群戏,重点仍是这几个人的感情,关于他们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,影片常常是隐去的。
有时想想,娄烨才是真正的文艺青年,是那种很传统的、复古的文艺青年,而且这么多年,一直坚持在做个文艺青年,不像很多同辈早已上了岸。好像《推拿》里引用三毛,提起海子,用尧十三的民谣,用西皮士的音乐(在豆瓣就很喜欢他的东西)。包括他的作品也聚拢了一批文艺青年演员,比如当年的贾宏声、周迅,以及郝蕾、秦昊、郭晓冬……这些人是他作品的的文艺元素、以及符号。
如果说对《推拿》的不满足,就是影片把书里的大多线索都塞了进来。很多都是带上一笔,然后就没了。摄影机好像一个闯入者,东看一眼,西扫一下,很多都并没有太深入,然后就掉头走了。虽然我看过原书,大概线索都能理顺,但其他不了解原著的观众,不知能否真的读懂那些暗线呢?好像金大姐分肉,两个视力正常的服务员的关系,小孔的苦恼……很多线索都藏得很深,要细琢磨,要仔细考虑。不然,可能就都错过了。包括这种线索的隐藏,会不会让角色行为缺少一些铺垫呢?有些观众接受起来,估计还是会有怨言吧,会觉得太突兀、生硬,莫名其妙。
个人风格强烈的视觉风格,那些血腥的释放场景。估计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吧。毕竟本就是个小众电影,也没必要让所有人都接受。不过,这确实是院线电影里非常少见的体验,尤其在各种华丽的、修饰的大片之后,我们也应该有更多不同的体验。
况且,这个片子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值不值得看,而是想看,你都未必看得着,呵呵。
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: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!!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